从江湖切口与诗歌社交看《诗经》的作用|如何认识不学诗无以言
发布日期:2022-10-13 00:22
一场春秋时代的诗歌外交 和《周易》一样,明白《诗经》也要从《左传》入手。《左传》纪录过一次外交事件,原文很简短: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tà),请平于晋。
公还,郑伯会公于棐(fěi),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
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
”文子赋《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
郑伯拜。公答拜。原文就是这么简短,但今天要想明白它的涵义,就远远不是白话翻译能简朴解决的。
话说这一年的冬天,鲁文公去晋国朝见。晋国是其时的强国,小国、弱国必须和它搞好关系。鲁文公一路西行,在经由卫国的时候,卫国国君卫成公请鲁文公帮助,调整卫国和晋国的关系。鲁文公到晋国搞完了外交,在回国的路上,郑国国君郑穆公也来托付鲁文公,请他代为调整郑国和晋国的关系。
那么,郑国是怎样发出请求的,鲁国又是怎样回覆的呢?如果把《左传》原文直接翻译成白话,内容就是:在那次国宴上,郑国医生子家赋《鸿雁》一诗的首章,鲁国医生季文子答道:“我们的国君也难免于此啊”,随后赋了《四月》一诗的首章。子家又赋《载驰》一诗的第四章,季文子赋了《采薇》的第四章作为回覆。
郑穆公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双方你来我往,划分赋诗两次,事情就这么谈成了。对于今天那些从未曾读熟过《诗经》的读者来说,看这样的局面简直就像在看黑社会对江湖切口。
事实上,从语言的社会功效意义上说,先秦贵族的赋诗外交与黑社会的江湖切口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一种圈内语言(临时如此称之)。任何一个特定的群体都市使用特定的、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圈内语言,来牢固本群体内部的向心力,将本群体的成员标榜于其他人之上,加大圈外成员进入自己这个圈子的难度。就连今天的中学生们也喜欢使用一些特殊的、在成年人看来简直稀奇离奇、不行理喻的表达方式,一些智慧的教师则会刻意使用这种表达方式,为的是能使自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同理,当孔子试图教育一些平民子弟,使这些本该永远被排挤在贵族体系之外的人可以有时机融入贵族社会的时候,他就必须使他们熟知贵族社会的“江湖切口”。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并不像他一向声称的那样维护周礼,维护谁人森严的、不容僭越的品级序列,他自己其实正是所谓“礼崩乐坏”的帮凶之一。
“江湖切口”的原义、引申义与使用规范《左传》对春秋史事的纪录也时不时地运用着周代贵族阶级的“江湖切口”,所以,对于发生在鲁文公十三年的这一起外交事件,我们必须先有一定的《诗经》素养,才有可能听得懂他们到底都在说些什么。于是,所谓“子家赋《鸿雁》”,我们一则必须知道依照其时的社交老例和《左传》的行文通则,子家所赋的应当是《鸿雁》一诗的首章,二则必须熟知《鸿雁》首章的详细内容: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guān)寡。诗以飞翔的大雁起兴,叹息在外服役之人的辛苦疲惫,最后好像带着哭腔在说:“想想这个可怜人吧!同情一下这个鳏寡之人吧!”郑国医生子家赋这一章诗,明白是在鲁文公眼前扮可怜,希望博得鲁文公的同情,由后者出头代郑国去向晋国疏通关系。这些话用诗歌语言诵读出来,认真文雅得紧,又是截取现成的诗句为我所用,更显得一副从容不迫的气魄,虽然是自诉可怜来求人帮助,但话里话外一点也不带穷酸相,不伤自尊。试想同样的内容如果换成明白话说出来,简直有点让人张不开口。
鲁国医生季文子听出了子家的意思,答了一句“我们的国君也难免于此啊”。意思是说:你别只以为就你们郑国国君可怜,其实我们鲁国国君也一样可怜,你还是去求一个不那么可怜的人来帮你吧,我们实在爱莫能助啊!季文子叹息事后,也赋诗作答,所赋的《四月》首章是: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nìng)忍予。
这四句的大意是说:“四月就入夏了,到了六月已经是暑气难捱,我的祖先啊,你们就不会可怜可怜我吗!”季文子引这一段诗,是在表示子家:我们国君刚刚从晋国回来,如果允许你们的要求,就还得返回去再去晋国一趟,这样的旅途奔忙也未免太过了吧。从上下文推测,季文子有可能还把《四月》的下面几句也一并赋出来了:秋日凄凄,百卉具腓(féi)。乱离瘼(mò)矣,爰其适归。冬日烈烈,飘风发发(bō)。
民莫不穀(gǔ),我独何害。这几句的大意是说:“秋天真是凄凉啊,百草都已经枯萎。
离乱的日子真是苦啊,到那里才气落脚?冬天真是冷得厉害,狂风刮个没完。为什么别人都活得不错,偏偏我这么倒霉?”这一番言辞往来,子家恳求,季文子推脱,好比两个猪朋狗友在讨论乞贷的事情,想乞贷的人在哭诉可怜以博取同情,被乞贷的人说:“我也不比你更宽裕啊,实在拿不出钱来帮你啊!张三李四他们哪个不比我混得好,你为什么偏偏找我乞贷啊!”季文子虽然一力推脱,子家却并不放弃,接着赋出了《载驰》的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péng)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医生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诗的大意是说:“我走在原野上,瞥见麦子正长得茂盛。我要去求大国帮助,可我能信靠谁呢,又有谁能够急我所急呢?列位医生,列位君子,你们不要责备我这样做差池,你们纵然有上百种好主意,也不如我亲身去跑一趟。
”这几句正好回覆了季文子赋出的《四月》首章,言下之意是说:奔忙确实很辛苦,但另有什么措施呢,坐而论道管什么用呢,要想取得大国的援助,还是免不得劳动贵国国君亲自去跑一趟。话既然说到这个份上,鲁国君臣看来也欠好意思继续推托下去了,于是季文子赋《采薇》第四章说:彼尔维何,维常(táng)之华(huā)。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诗句是说:“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之花。那辆车是谁的车?是君子的车。战车已经备好,拉车的四匹马又高又壮,怎敢安牢固稳地住下来呢,一个月里打了三次胜仗。
”《采薇》是写征战之事的,季文子这里引用出来,只是告诉郑国君臣说:那我们就为贵国跑一跑腿好了,你们就期待好消息吧。郑穆公听懂了季文子的意思,所以才会行星期谢,然后鲁文公答拜还礼。国家外交就是这样靠着赋诗顺利举行了下来,好像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样的辞令,无论是恳求还是拒绝,无论是被求还是被拒,一切的相同与交锋都是在富于审美情调的诗句里,在诗句的言外之意里平滑举行的,全然不会伤了自己或对方的体面。学诗既要滚瓜烂熟,又要活学活用、断章取义贵族们并不需要自己会做诗,只需要能背诗、会用诗也就够了。固然,这个尺度也绝对不算很低。
从背诗的角度来看,《诗经》收诗三百零五篇,春秋时代贵族们需要掌握的诗歌应该比这稍微多些,在谁人文字传写极不蓬勃的时代,要背熟这么多内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了背熟之外,还需要“正确”明白诗歌的涵义,这就更不容易了。
所谓“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其涵义往往很难有什么尺度谜底。从《诗经》里随便抽出几篇,查一查历代学者的研究、阐释,就会发现意见实在太多,似乎谁的看法都有一点原理,谁的看法也都不行尽信。其实今天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至少可以释然一半,因为诗歌之美往往就在于它的朦胧,在于它给读者营造出了一个指向不明的歧义空间,这样明白会有这样的味道,那样明白又会有那样的味道,于是越读也就越有味道。
但春秋时代的贵族们还不会这样来想问题,尤其是,诗歌对于他们既然是一种不行或缺的外交语言,无论齐国、鲁国、郑国、晋国,各个国家的人对同一首诗的明白至少也要差不太多才行,否则的话就彻底没法交流了。我们可以就此推测,其时的诗歌,无论是文字还是阐释,一定有某个在各个国家之间获得普遍认可的尺度版本,孔子教诗,所依据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有普遍认可的尺度是一回事,但贵族们并不介意断章取义——“断章取义”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原本并没有贬义。季文子回复子家时所赋的那首《采薇》正是断章取义来用的。
这个时候,全诗的主旨为何并没关系,只要这特定的一章足够表达当下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这也正体现出急才的重要性来——如果仅仅死记硬背的话,纵然可以滚瓜烂熟,但只要头脑不够灵活,不明白灵活运用,还是应付不了社交场所。所以孔子才有这样一句名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一小我私家能诵诗三百首,可见在这方面已经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派他处置惩罚一些内政事务,他办欠好,派他去搞外交,他也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辞令,这样的人,诗背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在孔子看来,其时的诗歌既蕴含着名贵的政治纲要,又是须要的外交辞令,全然不是什么仅仅吟风弄月、抒发性情的工具。
诗歌既然和政治挂钩,既然成为了不行或缺的政治语言,那么一旦在诗句上犯了错误,那也就不仅仅是文字错误,而是恐怖的政治错误了。所以作为贵族,对此必须慎之又慎,否则的话,一句诗赋错,就有可能招致溺死之灾。这种“诗祸”确有实例,但限于篇幅,我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以后我再讲讲昔人为什么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可以回望,文化需要撩拨,接待关注磊哥撩文化。
本文关键词:从,江湖,切口,与,诗歌,社交,看,《,诗经,》,米乐M6官网首页,的
本文来源:米乐M6官网首页-www.tengluobl.com
Copyright © 2002-2022 www.tengluobl.com. 米乐M6官网首页科技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ICP备53134365号-5